佛典AI譯叢第七卷:噶舉法匯 大寶伏藏 局麥彭全集 1.1版 說明
佛典AI譯叢第七卷:噶舉法匯 大寶伏藏 局麥彭全集 1.1版
本次佛典AI譯叢的第七卷是著宗著作集的佛典AI譯叢第七卷:有三個部分,噶舉法匯、大寶伏 藏、局麥彭全集,均為漢英雙語翻譯。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主要教派之一,"噶舉"意為"口耳相傳",強調師徒之間直接傳授修行法門 的傳承特色。噶舉派的傳承始於南亞大成就瑜伽士帝洛巴和那洛巴。由瑜伽士瑪爾巴譯師將這 一法脈引入西藏,他的弟子密勒日巴是藏傳佛教史上最著名的瑜伽士之一。密勒日巴的弟子岡 波巴系統整理了噶舉派的教法,創立了噶舉教派的完整體系。噶舉派以修持"大手印"和"那洛六 法"最為著名。大手印是直指心性的究竟法門,而那洛六法則是一套完整的密宗修持體系,包 括內熱、幻身、夢觀、光明、中陰和遷識等修法。
從岡波巴(岡波巴的出生地為達波地區)開始,達波噶舉派分化出四大八小支派。四大支派是: 噶瑪噶舉、帕竹噶舉、止貢噶舉和達隆噶舉。其中噶瑪噶舉發展最為興盛,開創了藏傳佛教史 上首個活佛轉世制度。噶舉派的修行特色是重視實修實證,強調禪修體驗。他們的修行者常常 在寂靜山洞中進行長期閉關,以獲得直接的證悟經驗。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使噶舉派在藏 傳佛教中以其嚴格的修行傳統而聞名。在建築藝術上,噶舉派的寺院多建在山間幽靜之處,建 筑風格樸實無華。著名的寺院包括止貢堤寺、楚布寺和竹巴寺等。這些寺院不僅是重要的宗教 場所,也是儲存噶舉派文化傳統的重要基地。在教法傳播方面,噶舉派不僅在藏地有廣泛影響, 在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喜馬拉雅地區也有大量信眾。近代以來,噶舉派的教法也在西方國家 得到廣泛傳播,對現代人的心靈脩養產生了積極影響。時至今日,噶舉派仍然保持著其獨特的 修行傳統和教法特色,是藏傳佛教中最具影響力的教派之一。其強調實修實證的傳統,以及注 重心性直指的教法特色,使其在當代佛教界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次噶舉文集中篇幅比較大的為袞千·貝瑪嘎波的文集,他是藏傳佛教竹巴噶舉派第四世掌教 (第一世為藏巴甲熱,祖先是唐朝護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漢族人氏),生於1527年,卒于1592年 。貝瑪嘎波在佛教哲學、邏輯學、歷史和佛教儀軌等領域有深遠的影響。他修撰了24卷的論著, 這些著作展現了他對竹巴噶舉的深刻理解和廣博的學識,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獻遺產。他的 著作和寺院建設對藏傳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對佛教教義的闡釋和傳承,不僅影響了 當時的修行者,也為後來的竹巴噶舉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貝瑪嘎波身後有多個世 系產生,包括歷任竹巴噶舉掌教、不丹王室、寧瑪阿宗珠巴世系。
香巴噶舉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兩大主要支系之一,與達波噶舉並列。它由11世紀的藏傳佛教大 師瓊波南覺(約978-1127)創立,以其獨特的傳承和密法修行為特色。香巴噶舉的名稱來源於 其創始人瓊波南覺的出生地——香巴地區(位於今西藏自治區拉孜縣附近)。瓊波南覺是一位 傳奇人物,他出生於一個苯教(西藏本土宗教)家庭,後來皈依佛教,並在年輕時遊歷南亞和 尼泊爾,尋求正法。他曾向150多位南亞成就者學習,獲得大量密宗傳承。瓊波南覺最著名的是 從兩位女性成就者——尼古瑪和蘇卡悉地那裡接受了核心教法。尼古瑪據說是南亞大成就者那 洛巴的眷屬,她的傳承成為香巴噶舉的主要教法來源。瓊波南覺將這些教法帶回西藏,建立了 香巴噶舉傳承,並以香雄寺教法。香巴噶舉與達波噶舉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其傳承的獨立性。瓊 波南覺並未直接師從瑪爾巴或密勒日巴,而是從南亞成就者那裡獨立獲得教法,因此香巴噶舉 與達波噶舉並無直接師徒關係。它的傳承鏈被稱為「單傳七代」,即從瓊波南覺開始,前七代傳 承者每次只傳給一位主要弟子,以保持教法的純正和隱秘性。這種方式使其在早期保持了高度 的專注性和神秘性。香巴噶舉在瓊波南覺時代曾頗為興盛,其弟子在西藏西部建立了多個寺院。 香巴噶舉在中世紀后逐漸衰落,影響力不如達波噶舉的各大分支。到14世紀以後,它的獨立傳 承幾乎消失,許多教法融入其他宗派,如寧瑪、覺囊、薩迦和達波噶舉。本次的《香巴噶舉文 集》原藏文網站古文新映列入薩迦派,應是薩迦學者阿旺曲扎整理編輯的。明代覺囊學者多羅 那他也系統研究和傳承了香巴噶舉的教法,已經在上一卷他的全集中翻譯了。蔣貢康楚在編纂 《大寶伏藏》和《噶舉密咒藏》時,將香巴噶舉的教法收錄其中,所以在本卷中還能看到一部分。
本卷所翻譯的噶舉派文獻藏文電子稿來自古文新映 https://adarshah.org/ 共9類,31函, 約530篇,譯成漢字約1000萬字。本次內容均提供了英譯。值得注意的是噶舉的早期翻譯作品 有大量在西藏文大藏經中,這些內容有些重複收在本卷,但更多的篇幅更浩瀚的並沒有收,而 噶舉派的影響非常廣大,所以在諸宗著作集的其他部分也有較為廣泛的噶舉傳承的內容。噶舉 在元初起和中國漢族地區發生聯繫,明代前期與朱明皇室交往較為緊密,曾主導甘珠爾在南京 的刊印;歷史上噶舉教法移譯眾多,本次譯介的內容規模不算大,但可能也是歷史上首次規模 這麼大的,但仍然並非全貌,特別是噶舉派各支派的資料並不全,以後如果有可能,還會出新 的噶舉卷,但近期不出。
《大寶伏藏》是在19世紀中期康區發起無宗派運動(利美運動、無偏派)中所編輯最重要的伏 藏儀軌類經典總集,被譽為「寧瑪派的百科全書」。它彙集了寧瑪、噶舉、薩迦等諸派歷史上眾 多著名伏藏師所發掘的伏藏儀軌,包括蓮花生大師與空行等重要人物的教法,涵蓋了前行法、 本尊法、空行法、大圓滿法等寧瑪派的各種教法,並強調實踐。這部巨著不僅是佛教經典,也 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地理、醫學、天文等知識,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由第一世蔣貢康楚 編纂的《大寶伏藏》,規模龐大,不僅是藏傳佛教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吸引著無數的修行者和學者,是佛教和人類文化的共同寶藏, 這一著作忠實紀錄了藏區民眾的人文風貌和性格,乃至塑造這些的傳統文字,實乃一部寫實到 具體而微的超級觀法,《大寶伏藏》1870年代開始系統性整理,主要編輯和刻印工作在1875- 1890年間完成,編纂地點是在德格印經院,後世有所遞修。讀者目前看到的版本,根據卷70題 記,主要部分是與達隆噶舉(諾那仁波且所屬學派)有關,之後還有其他的增印經函的痕跡, 這反映了無宗派運動的一個特點:雖然編纂者可能來自某個傳承,但教法的流通和刊印往往得 到其他教派的支援。這個達隆噶舉參與刊印的版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能看出不同教派之間 的某種合作關係。歷史上諾那仁波且與吉仲仁波且曾會同類烏齊寺僧眾赴德格參學,諾那仁波 且師從秋吉林巴之子材旺洛布上師受學《大寶伏藏》,師從蔣貢康楚尊者受學其餘四寶藏,之 后兄弟二人根據尊者的授記跋山涉水前往雅魯藏布江大彎區深處的貝瑪墎(今西藏波密)開啟 了新伏藏,因為是兩個大地區主要寺院的跨宗派傳承交流(涉及寧瑪,噶瑪噶舉、達隆噶舉、 薩迦、香巴噶舉),所以是利美運動中很大的標誌性事件。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20世紀後半 葉佛教傳播的國際化,部分內容逐漸被翻譯和更廣泛地出版,至今已經有多個公開的網路電子 版本。本卷所翻譯的《大寶伏藏》藏文電子稿來自古文新映 adarshah.org
清代噶舉派學者第一世蔣貢康楚(1813-1899)是19世紀藏傳佛教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被譽 為「利美運動」的旗手,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修行者和伏藏學者。他出生於今四川省甘 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的德格縣絨壩拉瓦,當時屬於康區,他自幼展現出非凡的智慧和對佛法的濃 厚興趣。他廣泛學習了藏傳佛教各宗派的教法,精通顯密教法,並積極倡導利美運動,促進各 宗派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蔣貢康楚尊者一生著述等身,他是第十四世噶瑪巴·帖丘多杰的弟子, 併成為第十五世噶瑪巴·卡恰多杰的主要上師之一。他編纂了著名的「五寶藏」(包括《大寶伏 藏》、《噶舉密咒藏》、《知識總彙》、《教誡廣藏》和《口訣藏》)。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 佛學大師,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化貢獻者,對藏傳佛教的復興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以其 謙虛好學的態度、慈悲為懷的胸襟、勇於創新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為藏傳佛教的傳承和 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思想和著作對後世的藏傳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精神 激勵著無數的修行者和學者。蔣貢康楚的其他四寶藏著作,據我們瞭解,國內有其他學者在整 理,相信未來也會和讀者見面。
《大寶伏藏》在文稿籌備階段主要前往藏區各地採集和具體的文獻考察者之一的秋吉林巴(1829 -1870)則是19世紀最著名的伏藏師之一,蔣貢康楚之友,他發掘了大量的伏藏經典,是《大寶 伏藏》的重要來源。秋吉林巴大師熱情的參與了利美運動,與蔣貢康楚尊者等保持著密切聯繫, 是大部分相關文獻的實地收集者。秋吉林巴的伏藏教法被大量收錄于《大寶伏藏》中,使得《 大寶伏藏》更加豐富和完整,而《大寶伏藏》的編纂也使得秋吉林巴的伏藏教法得以廣泛傳播。 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互相成就,共同推動了無宗派運動的傳承和發展,也體現了無宗派 運動尊重和融合各宗派教法的精神,如果將這些本尊儀軌放在緣起法的象徵和內省上觀察,則意 義更為深遠。
大寶伏藏的卷次演變過程是寧瑪派教法整理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反映了藏傳佛教伏藏傳統的 發展與儲存過程。這一浩大工程始於19世紀中期,原本旨在儲存寧瑪派的核心伏藏教法,防止其 流失。蔣貢康楚初編時期的大寶伏藏主要收集了六十餘卷關鍵伏藏教法,以修法類別為主要編 排原則,重點收錄了主要伏藏師的教法。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以儲存為主,結構相對簡單,但已 經確立了按本尊、修法類別分類的基本框架。在參與補充的階段,大寶伏藏開始融入更多寧瑪 口傳教法,特別是一些與伏藏實修相關的口訣。這一時期的重要貢獻是將口傳與伏藏兩個傳承 系統開始有機融合,同時增加了更多哲學性的註釋內容,提升了整體的教義系統性。之後的整 理工作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大寶伏藏的規模與內涵。他重新編排傳承次第,不僅補充了新發現的伏藏 教法,還加入了更多實修儀軌的詳細解釋。這一時期的關鍵變革在於使大寶伏藏從單純的教法 彙編,轉變為一個更加完整的修學體系,包含了理論基礎、實修指南和傳承源流等多個層面。 據說有的版本使大寶伏藏擴充到百卷以上,顯著特點是增加了大量修法的細節說明和實際操作 指南,同時加入了更完整的護法傳承系統,相關版本反映了寧瑪派實修傳統的豐富性,特別是 將過去相對零散的修法整合為更加系統化的修行路徑。進入現代,大寶伏藏經歷了寺院印經院 和現代出版機構的重新整理出版,電子版的問世更是使這一珍貴的教法寶庫得以廣泛傳播。現 代版本的主要工作在於校對、覈實和標準化,解決了不同版本間的文字和篇目差異等問題。大 寶伏藏的演變過程不僅僅是卷次增加的物理變化,更是寧瑪派教法傳承與整理方法的深刻發展。 從內容上看,它實現了從純伏藏到伏藏與口傳融合的轉變;從結構上看,分類方式日趨精細, 編排更加系統化;從傳承角度看,它成功融合了不同地區、不同支系的修法傳統,成為超越宗 派的伏藏教法最全面的彙編之一。這一演變過程本身就是藏傳佛教知識儲存與傳播史的生動寫 照。如果讀者能夠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則更為容易從宏觀上把握這一部巨著的思想。本 版的《大寶伏藏》連同增補共3150篇左右,譯成約2300萬漢字,漢譯在每一函前加了大概標題。
從現代學術角度來看,伏藏文獻的性質比較複雜,可以但是不能僅僅簡單歸類為"意識分析"。 伏藏文獻包含多種型別,如儀軌、修法、歷史、預言等,這些內容需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 境中理解,而不能用現代心理學或意識研究的框架完全解釋。現代學術研究主要從幾個視角展 開:歷史學角度主要考察伏藏發現的歷史背景、研究文獻的真實年代並分析其社會綜合影響; 宗教學角度則研究宗教經驗的表達方式、分析宗教符號和象徵系統,以及考察宗教傳承的合法 性建構,比如其中的td1286所涉及到的貍首,這類宗教行為的文字記載在周代就有了,川西考 古也有實際的發現,現在看來相當於藏漢自古羌分立以後的遺產,但只有在藏語文獻中保留了 下來完整做法。這涉及到多民族的共同文化起源。所以人類學角度著重研究伏藏傳統的社會功 能、分析文化記憶的傳承方式,並考察宗教主導的建立過程,這些文獻有很大的意義,他並不 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傳承了非常濃厚的歷史和文化積累。關於"意識"的問題,伏藏傳統中確實 包含對意識狀態的描述,這種描述是在佛教特定的教義框架下進行的,與現代心理學的意識概 念有本質區別。在進行學術研究時,需要避免還原論解釋,尊重傳統的自我詮釋,保持方法論 的多元性,並注意跨文化研究的侷限性。因此,雖然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伏藏文獻中包含甚至 主要圍繞對現在歸類於潛意識或前意識狀態的各意象角度描述進行,但僅將其簡單歸類為"潛意 識分析"是不一定完全恰當的,但現代的現象學和心理學工具是值得妥善運用的。這類文獻的研 究需要更全面和細緻的學術研究方法,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藏傳佛教傳統自身的特點和複雜性。 g2.0f版本的缺點是,如果c3.5s處於正常狀態,那麼頌文對仗會遠好於g2.0f,但目前編者使 用的c3.5s不太合用了,所以如果讀者需要流暢對仗或者與藏文唸誦音節一致的韻文頌文的版本 ,就自己嘗試重譯重排,花點力氣能做到。
伏藏文獻既是南亞佛教文化的具體實修場景轉換成西藏敘事的過程,也是漢藏語系漫長的自史 前開始的文明遷徙和交融歷史的具體印跡,他有比文字表述遠為複雜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縱深。 歷史上,寧瑪派上部下部伏藏、南北伏藏、東部伏藏、吉美林巴系統伏藏、白玉縣伏藏諸系統 、敦珠系伏藏的文獻眾多;各派遞相編輯的《寧瑪噶瑪》系長傳經典註釋書也非常豐富。相關 文獻譯叢目前只是開了個篇,等待著其他的數據涌現,目前就暫時成一段落,也給讀者一個消 化文獻的時間。
《局麥彭全集》(古文新映標為局米旁,也有做鞠彌龐的,現在按照大陸的通用譯名標識)是 藏傳佛教寧瑪派著名學者、瑜伽士局麥彭(1846-1912)的著作全集。這部全集不僅是寧瑪派 的重要典籍,也是藏傳佛教文化中另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涵蓋了顯密教法的各個方面,以 及邏輯、詩學、天文歷算等多個領域。局麥彭以其淵博的學識、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見,對 藏傳佛教的教義進行了系統性的闡釋和發展,他的著作對後世的寧瑪派乃至整個藏傳佛教都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局麥彭全集》不僅是研究麥彭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瞭解藏傳佛教教義和 文化的重要視窗。它以其龐大的規模、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哲理,吸引著無數的修行者和學者, 是藏傳佛教的瑰寶,也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財富。
局麥彭的大圓滿研究和對其他宗派的研究工作,展現了他作為藏傳佛教學者的廣博學識和獨特 見解。他雖然主要是寧瑪派的學者,但對覺囊、薩迦派等其他教派的教法都有深入研究,這種 跨教派的學術態度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在大圓滿方面,局麥彭繼承了隆欽繞降的傳統,但他 的解釋更注重理論建構和系統化。他通過多篇圍繞大圓滿著作的註釋,將大圓滿傳統的「心性 論」與南亞中觀、唯識的哲學框架深度結合,尤其是將本凈光明的直觀體驗轉化為具有嚴密邏輯 結構的哲學體系,這種學術努力清晰了大圓滿在藏傳佛教義理脈絡中的嚴謹結構。局麥彭和其 他真言宗大師都注重詩鏡的研究,欲深研真言宗義者,可注意其中的詩鏡釋(jmp0905),這 類詩學著作在諸宗部中很有幾篇,和丹珠爾9-11世紀的克什米爾風格或南傳同時期的語言學方 向的注經,又有所不同。
對於其他宗派的研究,局麥彭表現出了難得的包容性和批判性相結合的態度。他深入研究了中 觀思想,對某些觀點提出批評,又吸收了其嚴密的論證方法。他對薩迦派的道果法和覺囊派的 他空見也有獨到見解,展現了融會貫通的學術風格。他通過對「基道果」三位的系統性闡釋,將 大圓滿修持次第與教理邏輯相貫通,這種「以理顯密」的詮釋策略成為寧瑪派現代化轉型的重要 里程碑。這種詮釋方式既保持了大圓滿傳統的特色,又增強了其在學術辯論中的說服力。研究 中局麥彭展現出了「超越宗派而回歸教理本源」的學術自覺。他對中觀學的批判性接納尤為突出 :既中直指應成派空性詮釋的侷限性,又在其大圓滿教學中融中觀學的辯證方法,形成了獨特 的「中觀瑜伽行大圓滿」闡釋路徑。對薩迦派「道果法」的解讀則強調其與大圓滿「頓超」理念的內 在關聯,將「輪涅無二」的見地作為教法融合的樞紐。這種跨宗派研究並非簡單的教義調和,而 是通過對各派核心範疇的深度解構,揭示其共享的「如來藏」思想底色。局麥彭的這種研究方法. 對後來的藏傳佛教學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著作不僅在寧瑪派內部廣受重視,也成為其 他教派學習研究的重要參考。他的學術態度為利美運動後期的思想延續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資源。
總的來說,局麥彭的研究工作體現了藏傳佛教學術傳統中批判性思維與包容性態度的完美結合, 這種特質使他成為近代藏傳佛教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局麥彭的學術範式深刻影響了20-21 世紀藏傳佛教的轉型:其著作成為現代佛學院教材的藍本,推動寧瑪派教育體系的規範化;另 一方面,他對經院哲學方法的創造性運用,為蔣貢康楚之後的利美運動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其破除門戶之見、迴歸佛陀本懷的學術立場,與利美精神高度契合。對當代學界而言,其研究 的重要性更在於揭示了藏傳佛教內部思想流動的複雜圖景:大圓滿傳統並非封閉系統,而是在 與其他教派的持續對話中不斷重構自身的理論邊界。他的著作和思想至今仍然是藏傳佛教研究 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全集不僅包括了對寧瑪派傳統教法的闡釋,也包含了麥彭對寧瑪之外 的教法如覺囊、噶舉、薩迦諸派的研究和繼承,體現了他開放和包容的學術態度。他的著作風 格嚴謹而清晰,邏輯性強,深入淺出,使得複雜的佛學概念易於理解,他化了大量的精力來整 理時輪系教法,為後世的修行者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局麥彭全集是松本卷的最早開始嘗試電子 翻譯的一篇,相當一部分在18年初古文新映還沒將全集出齊時就開始了,這也是為什麼這一卷 是1.1版的原因。《局麥彭全集》共27函,309篇,譯成約900萬漢字。本卷所翻譯的《局麥彭 全集》藏文電子稿來自古文新映 https://adarshah.org/ 為方便閱讀,每卷加了題名。
本卷文獻篇目是譯叢諸卷中最多的,可能有些檔名和內容對不齊,如果出現這一情況,大概 所需要檢索的檔案也在前後一兩個檔案中,因為是編者請AI開發的排列軟體自動對齊的,沒有 一一人工修訂,請讀者自行編輯、糾正。另,上一卷說明的標年出現了錯誤,將2025年標成了 2024年,因為提供下載的檔案改動繁瑣,所以暫時不修改了,特此說明,卷五還有一個補丁, 鏈接隨附,也請注意。下一卷是仍然是諸宗著作集,是藏語系翻譯集集25年翻譯季的最後一卷。 非常感謝北京居士的程式支援,祝讀者閱讀愉快。
部分由c3.5s deepseek.r撰寫
2025年2月27日